麗奧圖大廈是墨爾本的地標性建筑,本次的翻新項目為既有塔樓和附近歷史城區內的廣場賦予了新的形象,從而使周邊建筑的豐富歷史得到了延續與融合。該項目沿著柯林斯大街修建了一系列全新空間,共計6000平方米,其中包括辦公空間、零售空間和餐飲區等。該場地的重建標志著墨爾本最繁華多功能商業區的復興和重生。
街道外觀
高度為253米的麗奧圖大廈于1986年營業,是當時南半球最高的辦公大樓,最初為麗奧圖公司、Grollo Group和St Martins Properties共同擁有,自1981年起,麗奧圖公司成為唯一的所有者。Woods Bagot的首席建筑師Peter Miglis表示,盡管人們一直能夠從遠處眺望到麗奧圖大廈的身姿,但其在街道層的樣貌仍舊需要被重新定義,以建立更穩固的城市地位。
標志性的麗奧圖大廈
新建的小型裙樓
Miglis補充道:“原先,麗奧圖大廈的入口后退于柯林斯大街。雖然它是一座商業建筑,但其首層空間應當為公民所用。我們的想法是將大廈內用于租賃的辦公空間擴展至前源的社交區域當中,從而形成一個公共性的界面,使來訪者能夠進入并體驗這一空間。”
入口空間細部
Woods Bagot的設計方法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為柯林斯大街和國王大街賦予一個連貫而活躍的城市立面,二是為公眾提供新的路徑,使其能夠從柯林斯大街輕松地步行至新建的廣場空間。麗奧圖大廈宏偉的底商區域在1980年代被視為示范性的案例,然而它卻并沒有很好地與行人形成互動。該方案對原有的底商樓層進行了拆除,并替代以新的商業大廳和公共廣場前院,并在柯林斯大街和國王大街修建了兩棟小型裙樓。
帶頂廣場鳥瞰
自承重的三角網殼結構如雕塑般伸展在大廈的軸線和裙樓之間
商業大廳和新裙樓之間是帶頂的景觀廣場,提供了靈活的公共空間和富有活力的零售空間,同時作為進入塔樓的入口路徑。自承重的三角網殼結構如雕塑般伸展在大廈的軸線和裙樓之間,同時與城市網格形成呼應。大廳內使用的花崗巖材料是在堪培拉由人工進行切割,反映了建筑師對使用當地產品這一想法的堅持。
廣場提供了靈活的公共空間和富有活力的零售空間,同時作為進入塔樓的入口路徑
?
新的廣場與歷史建筑形成對比
結構細部
?
兩棟小型裙樓為柯林斯大街和國王大街賦予了新的形象,同時對附近歷史建筑的尺度和形式形成了補充。這兩座建筑在既有的84000㎡辦公空間的基礎上增加了6000平方米的靈活空間,使其從后方連接于既有建筑,從而增強建筑空間的連續性。裙樓的建筑形式與大廈的藍色玻璃立面以及旁邊歷史性建筑的肌理保持了統一。新建筑的藍色立面是通過嵌入玻璃單元的彩色不銹鋼網面而實現的。
商業大廳
?
?
塔樓入口
這片位于城市中心區以西的公共界面將麗奧圖大廈的租賃空間和消費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成為全新目的地的同時也使墨爾本中心區的形象發生了改變。
新建筑的藍色立面是通過嵌入玻璃單元的彩色不銹鋼網面而實現的
全新的街道形象
?
注: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